2)第215章 妥协_一世富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按照此数拨付。如果有意料不到的地方用钱,从内藏库出好了。——当然,如果有战事,又另当别论。”

  张士逊捧笏:“陛下英明,臣谨奉旨。”

  徐平也只好与李迪等人一起领旨,准备就这样定下来。多一成就多一成吧,只要有确切的数字,徐平就好安排。综合算起来,多给这一成对徐平不是什么难事。

  张士逊却又道:“去年养军之费,诸多赏赐,好多是出自内库,这些钱怎么算?”

  “一起加总报到三司,以后就由左藏库出钱。养兵本来是国事,左藏库空虚,不得已才用内藏库的钱。徐平是理财能臣,想来以后这种事情不会再有了。”

  赵祯这话一出口,李迪就有些急,按照这算法,下年的军费岂不是要涨两成不止。军费占得多了,其他事情就无钱可用,碰到水旱天灾,难道到时候再到内藏库去借贷?刚要反对,见到徐平轻轻摇了摇头,把到口的话强行咽了下去。

  赵祯这样做,当然是要保证内藏库的财力,确保自己的天子私财有足够的影响国家财政的能力。从太宗时候把内藏库与国库彻底割裂开来,由皇帝完全掌握起,这一条就成了祖宗家法,皇帝轻易不肯放弃。用枢密院控制禁军的财政和人事,再用内藏库影响国家的财政,关键时刻到禁军手里的赏钱是天子私财,从而让官兵对皇帝感恩。祖宗家法的核心,就是让政权支柱的禁军知道他们是谁的人,谁能给他们钱,应该为谁效力。

  徐平懒得跟赵祯计较这些,他需要的是把现在的财政格局固定下来,不要三司赚出钱来各方看着眼红,皇帝要往内藏库里划,军队要多加赏钱,最后成一烂账。以前再是善于理财的三司使,不谈陈恕,就说丁谓,能做到的也无非是用度不缺,支撑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之后还是出现巨大亏空。徐平要在自己任上,把三司一直欠钱的这个传统给改过来。

  这个局面未必是赵祯想看到的,但却是国家社会展所需要的,只是缝缝补补,社会经济如何向前展?

  定下军费预算的标准,其他就再无大事。天下钱粮本来就掌握在三司手里,从太祖时候收兵权削藩,核心实际上是把地方的财权收到中央来了。地方州县基本没有财权,收到的税绝大部分是系省财物,所有权在三司,地方要用必须三司同意才可以。州县能够支配的钱粮其实就那几项,三司拨下去的公使钱,官营酒库的醋息钱,其他就是各种巧立名目收的苛捐杂税,徐平要一步一步取消掉的。转运使可以调配本路的系省钱物,是因为转运使司理论上是中央的派出机构,代行三司的职权。

  提出预算制度,徐平理想的情况是把军费一起理清楚,列出人员费用,训练费用,装备费用,办公费用等等,用预算决算制度控制住军队的花销,把钱用到有用的地方。当年在邕州徐平也带过兵,那时候是做得到的,不然即使有蔗糖务,一州之地怎么可能打起那种大仗?如果还按历史的轨迹,军费年年增加,一有战事就爆增,然而钱却不知道花哪里去了。历史上的庆历宋夏战争,花费之巨几乎让宋朝无法负担,后期更是直接激起陕西南部的农民起义。最后双方不明不白地言和,财政困难和陕西民变是重要的原因。

 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,这道理人人都知道。但花钱没有效率,用了一千万贯的钱,只做成了一百万贯的事,这种仗谁能够打得起?

  达不到理想状况,也要把军事的数额固定下来,即使年年增长徐平也认了。但决不能再像从前一样,没有计划,找出个理由就把左藏库里的钱出去了。

  一世富贵章节列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