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252 营兵制_大明地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苏昊听命,因你带兵有方,指挥得当,率勘舆营于淮安府盐城县歼倭寇百人,擒贼寇300余,论功行赏,提升你为勘舆营守备,擢四品卫指挥佥事衔。勘舆营即日起改为营兵编制,仿蓟镇例,全营设将官1人、中军1人、火器把总1人,官兵分为3部,总计员额2700人,由兵部直辖,暂驻淮安,佐河道事务。”

  “这……”苏昊有点犯懵,他对于明朝军队里的名堂了解得不够透彻,乍一听陈道这一番话,他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。

  一旁的徐光祖听完这些话,倒是喜形于色,他赞了一声王一鹗的英明,随后便一五一十地给苏昊解释开了。

  原来,明代的军队编制可以分为两类。第一类称为军,也就是各个卫所的军队。这个体系从上到下分别是五军都督府、都司、卫、千户所、百户所,属于明朝的地方部队。平时,这些卫所军士呆在家里种地,打仗的时候,兵部再从各个卫所调兵组成军队出征。

  由于卫所军分属于各个地方,平时军官不见士兵,士兵也不见军官,打仗的时候很难协调一致。到明代中期之后,就出现了第二类军队,称为营兵,也简称为兵。卫所的军士是世袭制的,而营兵则是雇佣制的。营兵平时不需要种地,军饷全部来自于财政,编制也与卫所有所不同,更类似于后世的现代军队。

  卫所兵以屯田守备为主,营兵则是专门用于打仗的,相当于野战部队。在当时,各边镇、沿海以及京军中都有大量的营兵,例如京畿地区就有勇士营、通州参将营、张家湾备御营、三河守御营、昌平防陵永安营等若干支营兵制的部队。

  苏昊的勘舆营在成立之初,是挂靠在江西都司之下的,所以采用的是卫所军的建制,名目叫作丰南百户所。后来被派往淮安时,兵部将其升格千户所的建制,临时挂靠在淮安卫之下,也仍然属于卫所军。

  但实际上,勘舆营一不屯田、二没有世袭制,与卫所军没有任何相似之处。这一次,勘舆营在抗倭一战中表现出了野战部队的特点,兵部终于下了决心,将其改为营兵建制,算是实至名归了。

  明代的营兵是各场战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,所以没有统一的编制规定。少到几百人,多至上万人,都可以称为一营,营的主官高至参将、游击,低至一个普通的把总,没有任何可比之处。陈道宣读的兵部命令上说,勘舆营改成营兵之后,仿蓟镇例,说的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建立的一种步兵营的营兵编成方法。

  按这个方法,全营的基层组织是队,每12人为一队,每队设队长1人;每3队为一旗,设旗总1人;每3旗为1局,设百总1人;每4局为一司,设把总1人;每2司为一部,设千总1人;每3部为一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