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12章攻守皆败_秦时之我要做军阀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还是李牧手下留情的缘故。

  若是从攻城一开始便用的潜规则。

  尤其到了战国时期,这条规则其实更加明显。

  当然,大家愿意遵守规则的原因,无非也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罢了。

  不能灭国便是潜规则。

  除非你有完全碾压对方的实力。

  你夺我一些土地,那还可以容忍,但如若要灭我的国,那我宁死也要从你身上咬下一块肉来。

  战国七雄格局持续了二百多年,二百年的诸侯混战,可大家最多也只能做到称霸。

  谁有了称霸的实力,谁就会被群雄群起而攻。

  从这一点上来说,鬼谷派的纵横之道,以及秦国的函谷关,都起到了莫大的作用。

  秦国若增兵,赵国感受到了灭国的危机,必然也会全力增兵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
  王翦不甘,蒙恬比他还要不甘,第一个出列拱手道:“将军,上书请求王上增兵吧!”

  王翦默然,此刻秦国除非能在政治上获胜,否则根本无法支援前线。

  何为政治上的获胜?

  一、韩国反攻赵国;二、燕、齐两国达成协议,共同攻打安阳和武城,让赵国陷入双面作战的困境。

  否则一旦秦赵两国全力一战,哪怕调走了镇守饶安的庞立,齐国最多也只会夺回饶安,而不会进一步攻打赵国。

  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

  秦赵若倾国一战,不管谁胜谁负,真正得益的,都只有其他国家。

  若是再坏一点,学习韩国当年的朝秦暮楚。

  秦弱,我就助秦,赵弱,那我就助赵。

  只要有第三方势力插手,不断维系秦赵之间的平衡,秦赵两个煞笔除非讲和,不然只能一直消耗国力。

  当年秦、楚两国大战,韩国看似在其中左右逢源,一会帮一下秦国,一会帮一下楚国。

  为此甚至还出现了朝秦暮楚这个贬义词。

  可那一战,正因为有了韩国在其中参合,秦楚两国当真是打成了狗脑子,自那一战之后,两国可是消停了好几十年。

  ,阅读请收藏(shumil)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