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三十四章 雪耻之念,训话勋贵_我真是大昏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心动不如行动,嘴皮子一动,八个字一喊,盐巴到手哈!

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眼见别人得了实惠,哪怕是一点点,也有足够的诱惑。

  还在犹豫的夷人眼睛亮了,纷纷奔过去。时间不大,南腔北调的喊声便响了起来。

  光喊两句口号还只是开始,有没有托儿,你懂的。而当兵所给的五斤盐、三十亩地,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条件。

  但在明朝,对于少数民族的歧视,使征召夷人士兵并不容易被接受。有了喊口号就给盐的守诺诚信,就给参军入伍铺平了道路。

  这是巡抚傅宗龙想出来的办法,更好地贯彻执行皇帝的计划。古代就有立木为信的典故,傅宗龙只是随手拿来一用而已。

  而之所以要在明军当中招募少数民族士兵,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平定奢安之乱的权宜之计。

  在朱由校的设想中,增加明军中归化士兵的比例,首先是有利于在短期增强平定奢安叛乱的实力。

  随着对叛军越来越严密的封锁,物资匮乏,特别是食盐的短缺,以及明廷所采取的政治攻势,将使叛军内部产生分裂和动摇。

  而很多归化夷人对水西的地形地势比较熟悉,这正是明军的弱点。同时,他们在两军对战时的喊话劝降,也将起来瓦解敌人的效果。

  从长远来看,使更多的夷人归属到官府的管辖,也是对土司实力的削弱。他们如果生活得好,对仍处于土司治下的夷人也是一种宣传和鼓动。

  要知道,在土司统治下的普通夷人,就是生活艰难且毫无自由和权利的奴隶。

  大明好歹是封建社会呀,比奴隶社会高级一代呢!百姓的生活嘛,会越来越好的,也总比奴隶要强一些。

  说白了,使越来越多的夷人归化,真正纳入到大明的官府管辖,这不就是变相的“改土归流”吗?

  朱由校敢下决心,争取五年平辽,奢安之乱也不会低于这个时限。

  但在大明全部“改土归流”,他保守估计也要花个三五十年,还要伴随着战争和死伤。

  俗话说:百年的皇帝,千年的土司。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。所以,能够加快“改土归流”进程的举措,他都不殚去试一试。

  一个夷人来到招兵处,怪腔怪调地表示自己要参军的想法。

  身材高大,赤着双足,肤色黝黑,站在那里,就象半截黑铁塔似的,样子十分彪悍。

  一个年岁大的夷人上来充当翻译,一问一答,然后再转述给旁边的书记官。

  沙玛布达,男,二十二岁,彝族,身高六尺一……书记官刷刷记录着,却被旁边突然爆发的喧哗声吸引了目光。

  招兵处旁边放着几个石锁,算是体检的设施。一个壮汉正抡着石锁耍把式,引得旁观者惊呼叫好。

  布达见书记官移目观看,似乎忘了自己的事情,不由得眉头一皱,哼了一声,大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