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四十章 奢安叛乱将平_我真是大昏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朕不凉薄寡恩,对得起你们;你们若是辜恩负义,朕有仁心善心,也有狠心辣手。

  老魏抱着人参盒子,千恩万谢地告退而去。

  皇帝坐在御椅内,沉思良久,命宫人前去传旨,嘉奖寿宁侯、武靖侯等勋贵。原因很简单,这几家都有子弟在军中效力,在平辽大战中立有军功。

  孟子曰: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!”老百姓也有句俗话:“富不过三代!”

  本来这一规律讲的是人间富贵贫贱的更替潜规则,殊不知这一规律也成了中国王朝更迭的咒语。

  当然,皇帝不纠结是不是第五代肯定会衰亡。他关注的是大明数百年,那些因祖上功劳而能饱食终日、奢侈享受的废物们,不应该再白白地养活他们了。

  朱纯臣就是开始,而寿宁侯、武靖侯等见事还比较明白,有子弟为朝廷出力,皇帝还能再容忍几时。

  还有世镇云南的沐家,以及云南官场。奢安之乱平定后,大军入滇之,也该是整肃的时候了。

  希望朕的一严罚一嘉奖,能让那些勋贵明白过来。

  皇帝自失地苦笑一声,觉得也不能太过奢望。

  主要是根源难除,中国的传统使然。挣下好大的家业,自然想让儿孙少些艰苦,多些享受。

  然后,创业、守成、挥霍、败落、灭亡,一代不如一代,最后就是废物。这就是富不过三代或五代的周期律,和中国的传统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  朱由校知道,这是很难改变的。但他要做出努力,为了别人,也为了自己。海商集团的对外浸透拓展疆土,他给予了鼓励,甚至不惜以爵位作为奖赏。

  同样,他对自己的后代,也要给予历练,不能让他们坐享其成,变成无能的废物。

  想是这么想,可皇帝并没有太大的信心。谁不想要有出息的儿女,可又有多少人如愿?

  好吧,多生几个,选择优秀者吧!皇帝轻抚额头,觉得自己还应该更加努力耕耘才是。
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  辽东战事结束,朝廷正式宣布成功平辽。消息象长了翅膀,在官府的全力宣传下,传遍了大江南北。

  民心振奋,朝廷威权更盛。无疑,这给奢安之乱的平定,打了一针兴奋剂。

  西南本来就是民情复杂、土司众多,奢安之乱拖延十数年,一是水西地形复杂,二是有土司暗中相助叛贼。

  叛乱初起时,“四十八支及他部目把安邦俊、陈其愚等,蜂起相应”,贵州、云南、四川乃至播州残余的土司势力纷纷相应。

  以至于朱燮元在奏疏中说:“乌蒙、芒部与安效良、奢崇明为安酋所饵,合四省之土司以抗我,我独以孤军撑持于危难中”。

  当然,明军的战力也是一个问题。内陆地区的部队,与边军相比,还是差着一大截。

  但在皇帝的亲自指导过问下,平叛的部队在军官配置、武器装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