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50章:三十六钗之首覃伊、覃雅_蓉大爷的逆袭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贾蓉细细地敲着桌子,开始思考覃禹鼎此刻可能会采取甚么样的极端行动来应对朝廷“改土归流”之策。

  在这宣恩城(湖北宣恩县)当中,覃禹鼎该如何挑起土民们的反抗情绪呢?

  首先是要考虑宣恩城自身的优劣势。

  宣恩城地处湖北西南边陲,东接鹤峰,西邻咸丰,东北、西北及北部与恩施市交界,西南同来凤毗连,东南与湖南省龙山、桑植等县接壤;地处武陵山和齐跃山的交接部位。

  宣恩,于清朝设立县治。雍正十三年(1735)兵部和吏部据湖广总督迈柱疏呈合议,获乾隆恩准,定名宣恩,寓意“宣示浩荡皇恩”。

  清朝初期,宣恩地域为施南土司,仍属施州卫;雍正六年(1728),属恩施县。

  据《清实录》记载,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壬寅(1735年12月20日),以十五土司(忠峒、散毛、忠路、忠孝、高罗、木册、大旺、金峒、蜡壁、东流、唐崖、龙潭、沙溪、卯洞、漫水)各境并入恩施县改土归流,去施州卫,改设施南府。

  下辖五县,存恩施县建府治,分置宣恩、来凤、咸丰、利川四县治。以施南、忠峒、高罗、木册、东乡、忠建六司及石虎地合一县,定名宣恩。

  湖广总督迈柱大学士会同湖北抚臣马会伯合词具题“施州卫既改县如蒙俞允恭请:皇上钦定县名”。依“奉宣诏恩”赐名“宣恩”。

  乾隆元年(1736年),汉军正蓝旗监生陈寀出任第一任知县,勘边界定疆域,用施南土司故基作县署。

  管辖分3乡7里,东乡设施南里、东乡里;西乡设石虎里,南乡设高罗里、忠峒里、木册里、忠建里……

  施南土司的首治在宣恩城,后迁利川城东南八十里“青岩”(今毛坝乡青岩)。

  初徙治青岩西二十里的“夹壁”(今毛坝乡夹壁,清乾隆三十六年所建“回龙寺”,寺内尚存一副对联:“夹壁腾辉、佛焰悠明万古,照澈三千世界;回龙霞灿,神光远映千秋,澄清四大部州。”)后迁龙孔(今毛坝乡共和),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,覃大胜偕忠建、忠路、忠孝诸土司结寨抗明处。

  《利川县志·山水》记载道:施南水有二源,一曰前江水,一曰后江水。前江源于青岩,为施南土司旧治,有桥曰步清桥,邑人刘玉成修。

  同治十三年,巴县举人熊译芗有记,东流二十里至两河口与前江水合,又南流十里经麻园,右受夹壁水。

  夹壁水源出车罗坪,此地两山壁立,中小溪,上有回龙寺,为明施南土司迁徙治处。

  东南流四十里,经麻园入施南水,施南土司应以施南水得名,故施南土司前期治于本市境内当无疑议。

  从历史资料来看,明洪武二十七年后,是施南土施离散的时期。因此,施南土司司治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