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三十九章 权臣的选择_孺子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奉沉吟片刻,“若在从前,匈奴人倒也好打发,金银铜铁、丝绸布帛,乃至和亲,都能打动匈奴人,可这一次不同,大单于要的是土地与城墙……”

  “那也给他们。”王美人厉声道,她不明白杨奉为何还不着急,“要什么给什么,我只要皇帝平安回京。”

  杨奉躬身行礼,不愿与王美人争执,“好,我这就去转告群臣,看看他们的想法。”

  王美人还礼,“陛下之命悬于杨公之手。”

  杨奉道:“我必尽力,也请王美人多与皇后交流。”

  王美人微微一愣,马上明白过来,皇后的父亲正在齐国平乱,手握兵权,崔宏未必能救得了皇帝,却能害死皇帝。

  “陛下于我是爱子,于皇后是夫君,我二人同病相怜,自会同心同德。”

  杨奉告退,对他来说,求和却不是挽救皇帝的唯一办法,更不是最好的办法。

  大楚皇帝首先得为大楚着想,杨奉这么以为,他相信皇帝也抱有同样的想法。

  与守相申明志等几位重臣商议之后,杨奉提出三条建议:

  首先,派使者去与匈奴人和谈,不求成功,只求能够稍稍缓解一下晋城的压力,同时也能安抚一下宫中的王美人。

  然后调集郡县兵力、征发男丁,全都向晋城方向进发,守卫洛阳以北、以东的各座重镇,绝不能再让匈奴人攻城掠地。

  最后,杨奉建议选一位新皇帝。

  新皇帝不是马上登基,而是先从宗室当中选择合适之人,放出风去,一旦晋城被攻破,无论皇帝是死是俘,京城立刻拥立新帝,以免天下无主,也能断绝匈奴人的更大野心。

  其实大臣们早已想到这一招,只是没人敢提出来,杨奉是皇帝的心腹之人,由他捅破这层窗户纸,再合适不过,至于他的太监身份,大臣们自动忽略,申明声郑重地要求将中掌玺杨奉的建议记录在案,一个字都不准改。

  虽然这是最后一条建议,可是在此之后,前两条建议才得到认真对待,吏部尚书亲自出使匈奴,兵部尚书坐镇洛阳,监督关东诸军,杨奉则亲笔写了一封信,委托平恩侯送给大将军崔宏。

  在这封信里,杨奉详细阐释了朝廷的对策与用意,表示京城已经选好一位宗室子弟,但是不够,群臣皆以为武帝幼子英王,虽然辈份高于当今皇帝,但是曾经参与过帝位之争,当时的四人一死两困,英王若能被救出,也有资格称帝。

  这一招是为了分化匈奴人与临淄叛军,遭到挟持的英王若能称帝,叛军最重要的目的就达到了,没必要再与匈奴人勾结——即使他们还想勾结,匈奴人也会心生怀疑。

  杨奉将一切解释得清清楚楚,崔宏再无疑问,与柴悦、房大业兵合一处,将主力移至彭城,堵截南下的匈奴骑兵,同时向临淄城宣告,英王若是及时返京,还有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