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五十三章 移民与汉化_逆明1644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了,不少识字的百姓当场就购买了一份下来,并且当场为其他不识字的百姓解读。

  这一期的大明日报上最醒目的无疑是介绍印尼的,重点介绍了印尼的地理情况,以及雨水充沛,是种植稻谷,玉米,等多种农作物的绝佳之地,可一年三熟!

  “一年三熟啊!那岂不是种植一年便能当得上一年半的收获!这可真是个好地方啊!”许多百姓感叹道。

  民以食为天,百姓们永远关注的都是能产出多少粮食,因为粮食的多少意味着他们能养得起多少家人,大明以五口,六口之家为主,不是不能更多,而且经常每年产出的粮食不够,养不起更多的人,许多孩子刚生出来就被送人了,或者根本不敢生,如果每年能产出更多的粮食,自然不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。

  百姓们心动是无疑的,就算真想报名前往的人不多,十户之内没有,百户之内总有一户想去。

  同样的,读书人也有一些想去教化土著,毕竟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出人头地的,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,在没有考取举人以上功名的时候,读书多许多人而言根本没有多少用处,寒窗十年都考不上秀才的读书人很多,这些人有的耗光了祖上的继续,屡次不中之下,生活都难以为继,而今前往印尼教化土著,有二十两银子一个月的俸禄,一年就是二百四十两,对于许多读书人而言,他们十年也未必能赚一年的钱,只要苦熬六年,那便是一千四百多两,足以恢复祖业了。

  “爹,我们真的要报名前往远离中原数千里之外的南洋吗?”一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对着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汉说道,语气中透着不愿。

  在他们父子二人旁边,还有两名女子和三个孩子,一家七口。

  “哎,三郎啊,你大哥二哥都在保护我们逃难的时候,如今你两位嫂子带着三个孩子,虽有朝廷每日施粥,可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啊,我们是逃难下来的,本就远离故土千里,多远一些又有何妨,到了南洋,我们一家七口人便能发放七百亩土地,朝廷免费提供粮食种子,养活我们生存下去不是问题,最不济,六年之后我们还可以回来,到那时,皇上或许已经重新一统天下了!”老汉叹息的说道。

 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他们这一大家子为了躲避战乱,从山西千里迢迢逃亡南下,原本十二口人,却不想半途去了五个,两个大郎,三个孩子,一家十二口变成了七口,他们已经算是好的了,同一个村子的,有的一个都没能剩下。

  青年沉默了,他也知道老爹说得有道理,反正他们本就远离了故土,再远一些也没什么,只要能生存下去。

  “可是爹,您的身体受得了吗?”青年突然又想到了什么,担忧道。

  “无事,你老爹虽然老了,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