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百三十五章 文会的骂声_独断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震怖,臣请皇上切莫再行此举,治大国如烹小鲜,凡是需慢慢来,水到渠成方可……”

  朱栩笑了笑,这种话在京城听的多,出来了也少不了,只是重病需猛药啊……

  朱栩脚步放慢,斟酌着话语道“朕要推行‘新政’,目的之一就是重塑官场体质,连带着肃清以往的弊病,反贪,提高效率。纵观历史,每一次的改朝换代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吏治的腐败,山.东离京城最近,你要给朕做出个样子来……”

  黄承元见皇帝避重就轻的不谈北直隶之事,心里沉甸甸的。大明以往的皇帝与朝臣是有隔阂,可这种隔阂在朝政上是体现不出的,最多就是意见相左,总会慢慢妥协,达成一致。

  不管是嘉靖皇帝,还是万历皇帝,都极其擅长与官员的沟通,或者说是‘御下’,哪怕是‘国本之争’,持续十多年的‘君臣对峙’,可在政务上,并没有出现什么分歧。

  眼前的景正皇帝却不同,他与朝臣们的‘隔阂’在于对待朝政的完全不同的行事作风,处置方法,朝臣们希望‘缓’,皇帝要‘急’,朝臣们需要‘稳’,皇帝却一心想要‘乱’,这种‘隔阂’随着时间过去,在逐渐扩大,形成了一种皇帝自行其是,朝臣们无奈跟着后面收拾残局的怪异局面。

  朝臣们的秉性自然是难以更改的,这是两百多年养成的习惯,可皇帝的性格却出奇的倔强,不管朝臣们如何劝说,始终没能动摇分毫。

  君臣之间,‘平静对峙’。

  黄承元有心为国,‘中兴大明’的口号喊了多年,可肩膀上的担子越来越重,还要面对一个不按常理出牌,动不动就要搞出惊天动地大事情的皇帝。

  心累。

  或许也只有这两个字能诠释黄承元的内心,庆幸的是,他不在朝中,那些大人们的日子只怕更不好过。

  黄承元心里转悠一番,还是忍不住的劝说道:“皇上,山.东百废待兴,各项‘新政’都在稳步推进,臣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,落实新政,恢复山.东民生……”

  朱栩会意,猛的一合扇子,笑道:“嗯,你能有这个决心就好,山.东靠海,离京城近,你要好生的经营。对了,找个机会,朕要见见山.东的官员,也让他们都看看朕,是不是传说中的三头六臂,吃人妖魔……”

  黄承元见朱栩就是不肯给准话,神色忧虑一闪,应声道:“遵旨。臣回去之后,立刻召集山/东大小官员,挑选合适的机会,觐见皇上。”

  朱栩点点头,恰巧来到一个院子前,看着苍劲有力的‘浅山院’四个大字,背着手道:“这里就是今天举行文会的地方?”

  黄承元抬头看了眼,这里是山.东有名的大儒黄千山的别院,后来改作书院,临近趵突泉,是济.南有名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