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59章 升平二年的这场集会啊!_东晋之寒门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为随着他们的离开,也将这一场集会的细节传播了出去,萧钦之出了一个大大的风头,甚至若干年后,当人们翻开这段历史,看到了这场集会,有可能会记住“萧钦之”这个名字。

  从太阳初升,至日落西山,清凉殿内的讨论络绎不绝,热情不减,为了纪念这场意义深远的集会,有人提议,效仿永和九年,每人写一篇文章,然在作一篇序出来,所有的文章装订成册,用以记录,供后人观摩。

 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一致的首肯,那么这篇序舍王羲之为谁呢?

  萧钦之破格被邀请写文章,这可是一个露脸的好机会,一般专属大佬所有,着实羡煞了一众年轻人,想着自己的文章与大佬们同册在列,就激动的不行。

  但文章得写的好,要是写的差,那就不是出名,而是出糗了,萧钦之执笔细思,久久不能下笔,谢玄热心的提议道:“你笨啊,作诗啊。”

  作诗自然可以,但总觉得差了不少,在中国文学里,诗词歌赋,赋作永远是主角,绝非诗词可比拟的,地位当排首位。

  忽然,只见萧钦之放下了笔,走出了清凉殿,站在九华台上,夕阳的暖光斜斜的照在了异常华丽的华林园内,一派祥和之氛围,远处的皇宫金碧辉煌,而建康城更是当世第一城,只是他们约莫都忘了,这里是建康,而不是那个枯草丛生,残垣断壁的洛阳。

  “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建康当洛州。”

  此情此景,与宋临安城的繁华何其之像,不禁让人唏嘘,故萧钦之一下子就来了灵感,对着心里对着杜牧说一声抱歉,借你一首赋用用。

  萧钦之提笔就写《阿房宫赋》:“六王毕,四海一;蜀山兀,阿房出。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。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二川溶溶,流入宫墙。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;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;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.”

  这个开篇,语言工整而不堆砌,富丽而不浮华,气势雄健,风格豪放,若是照着写下去,似乎一篇名赋将出,一下子就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,站在萧钦之身旁,屏气凝神,不敢出言打扰。

  颜楷的字形,很适合《阿房宫赋》这等大气魄的赋作,两者相得益彰,故萧钦之写的很慢,力求把名篇与书法相结合,做到完美,以至于短短的五百多字,写了到了天黑才完笔。

  一篇文章写的好不好,不是看辞藻是否华丽,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突破时间限制的启发性意义,很明显,《阿房宫赋》就做到了,能传承千古,是有他的道理的。

  以阿房宫万分华丽至焦土一片,引出秦二世而亡,然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,最后提醒后人不要重蹈亡秦覆辙,用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”点题收尾。

  随着这篇《阿房宫赋》的出世,也将升平二年的这一场九华台集会,写入了历史里,在某种意义上,已经超越了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。

  而这一场集会,成就了萧钦之,一个大文豪诞生了,而他才二十不到,这才是最引人注目的,令人艳羡的。

  升平二年,六月十八日的这场集会啊,注定不平凡咯!

  【我继续研究明史,莫催我咯!】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