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7章 工具人胖老八_东晋之寒门崛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身而身存,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

  “此何解?”

  萧书连论语都没读完,问他《老子》显然超纲了,但不妨碍继续装,只见萧书缓缓仰起头,四十五度仰望天空,面无表情,并不言语。

  立刻就有人续道:“平平百年之身,何以长久?”

  又引用《北雅集题记》中“千载圣贤今犹记,百年多病不堪行。”

  论述道:“萧世兄方才诗有,圣贤千年前出,若能长久,何至于百年无圣人出?故圣人是人,当食五谷,故饿,无误。”

  “非也!”一名身着青色儒袍的年轻人说道,见其气质儒雅,眉目清秀,身材修长,比萧钦之高一个头,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,彬彬有礼,平易近人中凸显傲气。

  拱手道:

  “圣非圣,道非道,怎可同言?”

  这名年轻人,大家都认识,其名徐邈,字仙民,其父徐藻,乃是吴郡郡学博士。

  徐氏祖籍东莞,乃是儒学世家,擅经学。永嘉南渡时,其徐邈之祖澄之与同乡臧琨等率子弟及乡邻千余家,落户于京口。

  徐藻为人正直,有浩然正气,又因出身寒门,不擅谄媚恭维,历来得不到重用,遂隐居吴郡,开堂授课,讲授经学,传习“洛声咏”,以点点微薄束脩为生,倒也乐得其所。

  徐藻秉持“圣人之道”,坚持“有教无类”,其门下弟子,遍布三吴,其中不乏江东门阀陆、顾等族中子弟,亦有寒门子弟。

  寒门子弟大多务实,求“经学”,江东门阀子弟则多学习“洛声咏”。

  何为“洛声咏”?

  顾名思义,就是洛阳的官话诗朗诵,虽然南北双方互相地域黑,你看不上我,我看不上你,经常用“北伧南貉”等类似的话互喷。

  但不可否认的是,东晋朝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北人,北人大多沿袭洛阳官话交流,南人要想做谋高位,出将入相,就须得会讲洛阳官话,故有南人于徐藻门下求“洛声咏”。

  徐藻虽然隐居吴郡授学,但其落户在京口,故徐邈也是京口人氏,这就相当于后世高考政策,有许多考生,自小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于所在城市读书,高考则须得回到原籍参加。

  徐邈要想入仕,则需参加晋陵郡定品,因而与好友赵芸菲相约北上京口,提前来北雅集见见世面,混个脸熟。

  大家一看是徐邈,顿时心有芥蒂,且不论怎么说,徐藻终归是北人,怎么能去吴郡教学呢?

  难道在京口教学,会少了一碗饭吃?

  难道在晋陵郡当不得一个郡学博士?

  有人讥道:“徐仙民,吴郡山水养人,京口大浪滔天,你于吴郡来,道路可还通顺?”

  又有人讽刺道:“吴郡之余京口,亦是圣非圣;吴郡之道之余京口之道,亦是道非道,怎可同言乎?”

  徐邈明显年轻了,一时口讷,被怼的不知言语,一旁的赵芸菲斥责道:“圣人曰:有教无类,亦无不可教乎!”

  “既如此,何不教蛮夷礼仪乎?”

  “嚯!”此话一出,今晚注定是没法收场了,必有一场激烈的“清谈”。

  “宜兰”院门口,大有演变成一场口舌之争,萧钦之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,顿时眉头一皱,再三缄默,作壁上观。

  好在刁逵及时出声了,止住了争论,看着迷蒙的胖老八,笑道:“你们瞧,萧世弟都饿坏了,还是先去惜园,填一填肚子,余下再论。”

  意思是吃完饭,在继续论,反正晚上有的是时间。

  双方纷纷收嘴,互相瞪了一眼,皆看向胖胖惹人爱的胖老八,投之一笑。

  迷蒙的胖老八又莫名当了一回工具人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ifan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